"惠医保"拒赔风波:惠民保险为何不惠民?
近日,多地参保人反映"惠医保"类保险产品出现拒赔情况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这类由政府指导、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的普惠型医疗保险,本意是减轻群众医疗负担,为何频频出现理赔难问题?
拒赔争议焦点
一位来自广州的参保人李女士表示,她为父亲投保了当地"惠民保",父亲因肺癌住院治疗,花费近20万元,申请理赔时却被保险公司以"既往症"为由拒赔。类似案例并非个例,拒赔理由主要集中在"不符合投保条件""属于免责条款""未达到免赔额"等方面。
多位投保人反映,投保时对健康告知要求理解不充分,保险公司宣传时强调"带病可保",实际操作中却对既往症患者设置诸多限制。部分产品虽然允许带病投保,但对特定疾病的报销比例大幅降低或直接不予赔付。
产品设计缺陷
业内人士指出,当前各地"惠民保"产品存在三大问题:一是免赔额设置过高,多数产品年度免赔额在2万元左右,普通门诊和住院治疗难以达到理赔门槛;二是报销范围有限,通常仅涵盖医保目录内费用,对高价自费药、特效药保障不足;三是理赔流程复杂,需要提供大量证明材料,许多老年人难以完成整套手续。
某保险公司产品经理透露,"惠民保"保费低廉,保险公司为控制风险,不得不在保障范围和理赔条件上设置严格限制。以年保费不足百元的产品为例,其保障能力自然无法与年缴数千元的商业健康险相比。
如何避免理赔纠纷
保险专家建议,消费者在投保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,重点关注四个方面:健康告知要求、免责条款内容、免赔额标准以及报销比例规定。特别要注意产品对"既往症"的定义,不同产品对同一疾病的认定可能截然不同。
对于已经投保的消费者,申请理赔时应当收集完整的医疗证明,包括诊断证明、费用清单、医保结算单等。如遇不合理拒赔,可先与保险公司协商,协商不成可向当地银保监局投诉或寻求法律帮助。
"惠民保"作为补充医疗保险的一种形式,确实帮助部分群众减轻了医疗负担,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。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经济能力,理性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,避免陷入"投保容易理赔难"的困境。
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这类产品的规范,确保"惠民"二字名实相符。
国投证券软件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