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胜素一开嗓,台下观众连呼吸都屏住了。那一出《贵妃醉酒》,唱得人心里像被挠了一下,痒痒的,又舒坦。她59岁,顶着“京剧第一美人”的名号,却从不靠脸吃饭,硬是用嗓子和戏服,把京剧唱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。
她不玩短视频,不上综艺,也不谈恋爱。别人忙着在网上秀生活,她却在后台练唱腔,背台词,一字不差。结果因为一句“不会做饭”,她被推上热搜,网友还调侃她“仙气飘飘,不食人间烟火”。
这事得从头说。她10岁进戏班,农村出身,家里没啥背景。每天趴在地上练腿功,嗓子喊哑了还在背词。那时候哪有时间学做饭?剧团食堂管吃管住,她满脑子只有戏。
13岁考进河北艺校,她不偷懒。唱功、身段、表情,每一项都抠得死死的。演《凤还巢》时,老师让她练转音,几个小时不带停。演《谢瑶环》得穿着几十斤的戏服站满一幕,动作多一毫米都不行。
21岁,她拿下青京赛“优秀演员奖”。后来拜入梅葆玖门下,成了梅派嫡传弟子。梅派讲究细腻,她却不拘泥于此。有一回在台湾演出,剧组缺个张派花旦,唱腔完全不同,别人都慌了,她直接上场,梅派嗓子唱张派戏,观众愣是没听出破绽。
2004年,她带着国家京剧院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。台上没有花哨灯光,没有热场表演,只有一身戏服和几句唱腔。她怕老外听不懂,特意加了文化讲解,把每句词的意思掰开揉碎讲清楚。演出当天,她一开嗓,台下安静得像没人。演出结束,掌声炸了,欧洲观众才明白,京剧不是“东方神秘”,是真能唱到心坎里的艺术。
演出完,她没急着庆祝,直接回国带学生排《长生殿》。她说,年轻人得知道这戏怎么演。她不是那种拿“国际大师”名头到处炫的人,下了台还是那个农村来的李胜素,简单,实在。
可就是这么个人,因为“不会做饭”被网友议论。热搜上还有人脑补她和老搭档于魁智的“隐婚剧情”。一张活动合影,俩人笑着举杯,被说成“交杯酒”。这脑洞,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。
事务所坐不住了,直接发声明起诉造谣者。公安还通报了,某个在群里阴阳怪气的网友,被拘留五天。李胜素没站出来吵,她懒得理这些。她把时间全花在舞台上,哪有空跟键盘侠掰扯?
她也不是没感情故事。年轻时在山西京剧团,她和一个鼓手好过。对方贴心,俩人聊得来。可她事业越走越高,演出越来越多,鼓手觉得跟不上,主动退出了。后来有个北京富商追她,谈到婚嫁,富商却说:“结婚就别唱戏了。”她没犹豫,直接拒绝。戏对她来说,比什么都重要。
59岁,她没结婚,没生孩子,活得自在。弟弟开车送她排练,父母还在老家种地,她住郊区,房子不小,生活简单。她不爱油盐酱醋,但能把《贵妃醉酒》唱得让人起鸡皮疙瘩。这不比会做饭更厉害?
有人说她清高,有人觉得她不接地气。可她从农村戏班到金色大厅,靠的不是人设,是真本事。她练功时趴在地上,嗓子喊到沙哑,戏服穿到磨破,每一步都走得踏实。
她还带学生,教研究生,当河南大学艺术总监。她不爱宣传这些身份,觉得唱好戏比贴标签重要。网友吵她“不会家务”,她压根不care。她的生活重心是戏台,不是厨房。
京剧这行不容易,年轻人追偶像,老人听不懂。她却硬是把传统艺术唱出了新花样。维也纳的观众为她鼓掌,国内的戏迷为她叫好。她不靠炒作,不蹭热度,靠一嗓子让人记住。
她也有普通人的一面。帮家里干农活,摘葡萄,晒得满头汗。生活里她是那个不擅长做饭的“村里姑娘”,台上她是能压住全场的“贵妃”。这两种身份,她都活得坦然。
现在网上还有人讨论她“清高”还是“接地气”。可对李胜素来说,这些都不重要。她守着自己的热爱,把京剧唱到世界舞台,让更多人知道中国艺术的魅力。这份坚持,比任何热搜都值。
她的故事,让人想起那句老话:干一行爱一行。她用一辈子证明,热爱能让人走多远。你们觉得,她这样的选择,是不是比追名逐利更让人佩服?
国投证券软件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